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20:04:27   浏览:946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测法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为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我局制定了《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大力推进各项行政执法工作,务求取得实效。请将贯彻落实情况于2012年9月30日前报送我局法规与行业管理司。我局将适时开展《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活动,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本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依据。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行政执法是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法定职责和经常性的管理活动,是贯彻实施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加强统一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不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有力地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执法体制不完善、执法能力不强、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为适应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健康发展,现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和改进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二)维护地理信息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引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又一轮深刻变革,地理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发展强劲,各种地理信息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市场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应用服务社会化等特点进一步凸显,由此带来的地理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央领导对此高度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既是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秩序、保障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健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三)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沟通、积极协调,抓住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更名以及数字城市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有利时机,整合、充实、加强现有的执法力量。按照依法有据、权责一致、执法重心下移的原则,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力争建立专门的或者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机构,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做到机构、编制、人员三落实。


  (四)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根据职权法定的原则,未经依法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任何机构或者组织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查、清理、确认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需要委托其它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的,应当严格审查其法定条件,依法办理委托手续,明确委托事项及范围。对具有合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主体应及时向社会公告。认真贯彻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及时核定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申领行政执法证件,切实做到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五)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以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为主线,切实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优化行政执法人员结构,充实熟悉法律、行政管理和测绘地理信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狠抓行政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法律素养、依法行政理念和行政执法能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队伍管理考评机制、检查监督机制、督办整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管理体系,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规范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行为

  (六)明确行政执法依据和职权。建立行政执法依据定期清理制度,及时梳理更新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明确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执法依据和执法职权,并向社会公布;将执法职权逐项分解,落实到岗到人,确保各项行政执法行为于法有据、责任明确,各项法律制度执行到位。


  (七)完善行政执法办案程序。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执法制度,规范立案、调查取证、告知、听证、鉴定、检测、查封、扣押等办案程序,建立重大案件督办和集体研究等工作制度,切实做到执法办案流程清楚、规定具体、期限明确。


  (八)完善执法告知和听证制度。不断增强行政执法工作规则、程序、内容的透明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充分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行政执法的内容、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回避等各种权利及救济途径,切实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件听证制度,行政管理相对人要求听证的要依法实施听证。加强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沟通,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九)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控制、规范行政执法权的使用,尤其是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避免行政处罚的盲目性和自由裁量的随意性。积极探索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科学合理地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自由裁量权实施的监督检查,保障行政处罚决定的公正性,提高行政处罚决定的说服力和执行力。


  (十)健全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制度。统一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填写制作格式,做到一案一卷、文书齐全、手续完备、填制规范。健全案件统计和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实现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量化分析和目标考核。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信息系统,推行行政执法流程网上管理,促进“阳光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四、加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力度

  (十一)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监管。以行政执法检查、测绘资质巡查、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地理信息安全检查、地图市场检查等为抓手,将测绘地理信息市场执法监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针对市场热点和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执法监管结果要纳入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开通网上举报信箱、举报电话,拓宽案件信息渠道,建立举报投诉奖励制度。


  (十二)健全部门协作和区域合作机制。强化与国家安全、保密、工商、工业和信息化、新闻出版、军队等部门的联合协作,建立和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信息交流、案件移送、联合办案等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分析形势,开展案件联合查处。在坚持属地管辖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跨区域执法单位的横向联动,建立起信息通报、配合调查、协助查处案件等区域执法合作机制。


  (十三)依法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以“涉证、涉密、涉外、涉军、涉网、涉图”等违法案件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类测绘地理信息违法行为。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情节恶劣的重大测绘地理信息违法案件,要限期查办或挂牌督办。坚持预防为主、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警诫教育作用。


  (十四)积极创新执法监管手段。针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新业态发展情况,探索和创新执法监管手段。加强对互联网地图服务、移动位置服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等新兴领域的监管政策研究,依据管理职责研究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互联网地图服务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五、强化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监督

  (十五)加强行政执法层级监督。通过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执法案卷评查、执法评议考核、重大案件督办等活动,强化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有效预防和纠正错案或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充分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的行为。


  (十六)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绩效评估标准,适时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绩效评估工作。将绩效评估情况纳入依法行政工作考核,使评估结果成为行政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十七)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推广应用《测绘行政执法文书格式文本》和《行政复议法律文书示范文本》等执法文书,建立行政执法案卷定期评查制度,不断完善案卷评查标准,实现案卷评查工作常态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十八)加强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积极配合人大、政协等开展执法检查或调研活动,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应诉行政诉讼案件,接受司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通报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不断改进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

  (十九)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行政执法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明确行政执法工作的分管领导,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切实解决好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关键问题,狠抓各项行政执法工作的落实。


  (二十)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当地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沟通,将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落实符合规定的行政执法津补贴制度,探索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二十一)加强行政执法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装备的投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必需的交通工具以及调查取证、数据传输、证据固化、检验检测、应急通讯等现代化执法装备问题,提升行政执法的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


  (二十二)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宣传力度。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和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工作,展示行政执法工作成果,提升执法形象。对重大典型案件要予以曝光,发挥典型案件的宣传、警示和教育作用,营造全社会遵守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集中采集烟标烟价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集中采集烟标烟价的通知
国税发[2005]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不发大连、西藏),各中烟工业公司:
为了进一步解决采集卷烟价格信息存在的问题,规范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拟联合对卷烟生产企业2004年以来生产的所有牌号规格卷烟的内、外包装式样、调拨价格、已核定的消费税计税价格及市场零售价格进行采样汇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企业范围
本次采样的企业为所有卷烟生产企业(含没有法人资格的生产点,下同)。
二、产品范围及所属期限
本次采样的产品为卷烟生产企业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期间生产的所有牌号、规格卷烟(含雪茄型卷烟,不含雪茄烟)。
三、提供样品形式
所有采样产品的外包装(如条、筒及其他形式的外包装)、单包包装各5套,实物样品一条(或一个包装单位)。
四、 价格内容
本次采集产品价格包括调拨价格、已核定的消费税计税价格和市场零售价格。
五、 采样方式及地点
本次采样采取集中采集方式。
(一)包装、实物、调拨价格、计税价格的采样地点在北京潇湘大厦。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北纬路42号,电话:83161188。
(二)零售价格的采样地点在北京金三环宾馆。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木樨园18号,电话:67237713。
六、 参会人员
各中烟工业公司1名、各生产企业1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1名。
七、会议时间
(一)中烟工业公司、生产企业参会人员5月25日报到,26日至30日集中汇总包装、实物、调拨价格、计税价格。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参会人员6月16日报到,17日至20日集中汇总零售价格。
八、有关要求
参会人员费用按出差办理。请与会代表提前将姓名、性别、民族,分别通知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税务总局,以便安排食宿。
联系人:国家税务总局:刘尊涛,电话010-63417758;
国家烟草专卖局:刘艾生,电话010-63605270。
附件:卷烟烟标、烟价信息调查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二○○五年五月十七日
附件:


卷烟烟标、烟价信息调查表




序号 产品标识码 卷烟牌号 烟支包装规格 调拨价格 消费税计税价格 核定计税价格发文文号 零售价格 备注








填表说明:
1.本表由各工业公司或卷烟生产企业填写。
2.本表所属期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
3.本表第1栏“序号”为采集的烟标实物编号,暂不填写。
4.本表第2栏“产品标识码”与工业量本利报表上的相同。
5.本表第3栏“卷烟牌号”为卷烟生产企业在所属期限内生产的所有卷烟牌号。
6.本表第4栏“烟支包装规格”为卷烟生产企业在所属期限内生产的所有卷烟的烟支包装规格。
7.本表第5栏“调拨价格”为卷烟生产企业自定的出厂价格。在所属期限内,如果该牌号、规格卷烟有多个调拨价格,填写最后调整的调拨价格。
8.本表第6栏“消费税计税价格”为国家税务总局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核定的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没有核定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的,此栏空缺,并在备注栏中区分以下四种情况填写说明:(1)试销期未满一年;(2)试销期已满一年,但尚未上报;(3)试销期已满一年且已上报,但尚未核价;(4)其他原因(请具体说明)。
9.本表第7栏“核定计税价格发文文号”为国家税务总局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下发的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发文文号。
10.本表第8栏“零售价格”为税务机关采集的2004年市场平均零售价格。暂不填写。
11.本表应同时报送电子版(Excel格式)。

淮南市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规定

安徽省淮南市人大常委会


淮南市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规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

《淮南市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规定》

的决议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查了《淮南市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规定》,决定予以批准,由淮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淮南市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规定



(2010年10月29日淮南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小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及时发现并排除煤矿安全生产隐患,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小煤矿,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核定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

第三条 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工作的领导。县、区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域的小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应当充实和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力量,及时协调、解决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市和县、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所辖区域的小煤矿重大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负有检查和依法查处的职责。国土资源、公安、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监管工作。

第六条 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监督检查年度计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发现小煤矿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督促其整改,消除隐患。

第七条 小煤矿企业是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办矿单位及小煤矿企业负责人(包括小煤矿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下同)对预防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第八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有关证照,方可从事煤矿生产活动。

第九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齐符合任职条件的矿长、专职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和通风副总工程师;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水害威胁严重的应当配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

小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以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检、技术、通风、机运、地质测量、防治水和监控等安全管理机构,按照规定配齐符合任职条件的采矿、通风、地质测量、机电、防治水等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办矿单位及小煤矿企业负责人应当保证本单位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必需的资金投入。

小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取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专户存储,专项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第十一条 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小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第十二条 小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应当经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小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保障从业人员具备安全生产知识,熟悉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第十三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依法开采,在年初向所在地县、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年度、季度生产计划和采场布局安排图纸资料,接受并积极配合地质测量机构对井下采掘巷道的测量工作。

县、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所辖区域的小煤矿井下封闭墙统一编号、统一管理。未经县、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小煤矿企业不得自行砌筑(抢险应急除外)和启封井下封闭墙。

小煤矿与相邻煤矿应当签订安全开采协议,按月定期交换反映井下真实采掘情况的图纸资料;根据安全开采需要,可以相互进行检查,了解对方的开采情况。

第十四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水害防治工作,做到有掘必探,编制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拟订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资质的防治水机构或者专家进行审定,提出防治水方案,并依法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小煤矿企业贯彻实施防治水方案。

第十五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的管理维护。不具备维护和保养监控系统和传感器能力的小煤矿,应当与有资质的单位签订监控系统和传感器维护保养服务协议,保证系统功能完善、运行可靠,各类传感器齐全、完好。

第十六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落实煤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小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和副总工程师的下井带班次数应当符合规定要求。井下每班应当有矿领导带班,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并认真填写带班管理台帐,如实记录巡查路线、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及其处理结果。

第十七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和隐患整改评价制度。矿长应当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以隐患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类登记建档,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应当认真组织验收,严格执行销号闭合管理制度,并按照规定及时向县、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送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第十八条 小煤矿企业应当建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小煤矿企业负责人。小煤矿企业负责人应当迅速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在一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

第十九条 市及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小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第二十条 小煤矿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限期整改:

(一)有《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二款所列隐患和行为之一的;

(二)风速超限组织生产的;

(三)采区变电所无独立通风系统的;

(四)采掘工作面风排瓦斯量超过规定而导致瓦斯经常处于临界状态的;

(五)采掘工作面和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规定的;

(六)矿井未建立完善的防尘供水系统的;

(七)立井提升的过卷高度和过放距离不符合规定的;

(八)未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和煤矿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者不具备任职条件、井下作业人员未经四级以上安全培训机构培训教育并考试合格的;

(九)设置的采区专用回风巷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十)矿井水平、采区通风系统不完善而从事其他采掘作业的;

(十一)串联通风、局部通风不符合规定的;

(十二)有关证照不全或者证照逾期未重新办理变更登记的;

(十三)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或者不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

(十四)未与相邻矿井签订安全开采协议,或者未按规定交换井下真实采掘情况图纸资料的;

(十五)未按照规定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未落实防治水措施或者未做到有掘必探的;

(十六)未经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擅自砌筑或者启封井下封闭墙的;

(十七)安全监控系统功能不完善、运行不可靠、技术人员配备不齐的,或者不具备监控系统和传感器维护保养能力的。

小煤矿企业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仍然进行生产的,由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小煤矿企业及相关人员给予行政处罚。

煤矿安全隐患排除后,应当经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方能恢复生产。停产一个月以上的煤矿复产前,应当进行全员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培训应当经四级以上煤矿安全培训机构进行,职工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一条 小煤矿企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不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由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一)存在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并经专家论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的;

(二)发现一个月内三次以上未按照国家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

(三)超层越界开采拒不退回界内的或者超层越界开采造成伤亡事故的;

(四)在被责令停产整顿期间擅自从事生产的;

(五)非法进入水体下开采的;

(六)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一次造成两人以上死亡的;或者一个年度内发生多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累计达两人以上的。

第二十二条 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县、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及时查处所辖区域的小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